



资讯详情
新冠疫情,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传染病的危害。但大家不知道的是,另一场危害不亚于新冠疫情的全球公共卫生威胁,也已悄然而至,这是“微生物耐药”。
耐药微生物的感染除了会引起病程迁延、住院时间延长、病死率上升、住院费用增加等巨大的医疗卫生负担以外,还会带来生产力下降造成经济损失以及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。如果现在不采取有效措施,那么预计到2050年,全球每年将有1000万人死于耐药菌的感染。因此,遏制抗微生物药物耐药,刻不容缓!
遏制耐药,中国在行动
为积极应对微生物耐药带来的挑战,提高社会公众对耐药的认识水平,遏制微生物耐药发展与蔓延,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决定在11月18—24日组织开展“2021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”活动。以“扩大认知,遏制耐药”为主题,通过广泛宣传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知识,提高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对耐药危机的认识;牢固树立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观念,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,营造全社会关心、支持和参与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良好氛围。
今天,让我们一起来正确认识抗微生物药物吧!
1.什么是抗微生物药物?
抗微生物药物是指能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(细菌、真菌、病毒、寄生虫等)生长或繁殖的药物,用于预防和治疗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药物,包括:
◆抗细菌药物,如青霉素、阿莫西林、左氧氟沙星、阿奇霉素、头孢克洛、头孢呋辛等
◆抗真菌药物,如制霉菌素、伊曲康唑、氟康唑、酮康唑、特比奈芬等
◆抗病毒药物,如阿昔洛韦、更昔洛韦、奥司他韦、利巴韦林、拉米夫定、替诺福韦等
◆抗寄生虫药物,如阿苯达唑(驱虫药)、氯喹(抗疟药)等
2.什么是微生物耐药?
既往可以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抗微生物药物,不再有效,或药效减弱。如此一来,本应该有效的治疗方案,变得难以奏效,本可以治愈的疾病,也变得难以治愈,造成感染扩散、患者严重伤残和死亡。
微生物耐药,人类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!
3.为什么会出现微生物耐药?
误用和过度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是导致微生物耐药的最主要原因。从首个抗生素“青霉素”被应用于临床以来,抗微生物药物被广泛应用在医疗机构、畜牧水产养殖、农业生产、环境治理等各个领域。
没有被降解的药物和药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垃圾通过粪便、尿液、废料、废水等被排放到水体、土壤和空气中,抑制或杀死了敏感的微生物,促进了耐药微生物的生长,打破了生态的平衡,造成了耐药性的产生和传播,“超级细菌”“超级真菌”不断涌现。
4.使用抗微生物药物常见的误区有哪些?
◆误区一:抗菌药物=消炎药、感冒药、退烧药。大部分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,抗菌药物对病毒是无效的,很多炎症不是细菌感染引起的,比如类风湿关节炎、过敏性鼻炎等,使用抗菌药物也是无效的,而发烧只是一种症状,需经医生诊断、明确病因后再用药。
◆误区二:贵的药物比便宜的好,新的药物比老的好。抗微生物药物无好坏之分,只有适不适合,要因病、因人选择合适的药物。老药药效比较稳定,价格便宜,不良反应较明确,而且新的抗微生物药物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药发生了耐药,如果老药有疗效,应当使用老药治疗。
◆误区三:盲目增减剂量,一旦症状缓解随意停药。盲目加量可能不会增加药物疗效,反而会增加药物毒副作用。另外抗微生物药物的治疗有一定的周期,如果治疗一有效果停药的话,可能导致病情反复,症状复发再次用药,容易促使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。
◆误区四:频繁更换品种,多种药物联合使用。抗微生物药物治疗起效需要一定的疗程,一般需观察2~3天,确实无效后再考虑更换。联合用药的种类越多,由此引起的毒副作用、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,能用一种抗微生物药物解决的问题绝不应使用两种。
5.遏制微生物耐药,我们能做些什么?
◆不随意自行购买抗微生物药物,抗微生物药物是处方药,必须经过医生的专业诊断才能确定是否需要服用,需要哪一种抗微生物药物,要凭医生处方购买和服用。
◆不主动要求开抗菌药物。抗菌药物是用来对付细菌的,所以在确定细菌感染时才有效,这需要专业诊断,例如,90%的感冒不是细菌感染,而是病毒引起的,抗菌药物对病毒是没有作用的。
◆不任意服用、不随便停用,严格遵照医嘱、按疗程、安全可靠地使用抗微生物药物。即使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,仍然按医嘱要求规律服药。
◆良好个人卫生措施有助于预防感染。经常洗手,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,并且保持食物卫生,生熟分开,安全煮熟后食用。
◆多运动,强身健体,增强免疫力。
◆减少前往人流密集的场合,应戴上口罩做好个人防护。
随着微生物耐药的形势日渐严峻,“无药可用”并非耸人听闻。只有全人类团结起来,慎重使用抗微生物药物,才能延缓微生物耐药。为积极响应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的号召,提高全社会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意识和水平!
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,共同努力,遏制细菌耐药!